400多年前,苗族的一支跋涉千里遷入瓊島。從漁獵、刀耕火種發展至精耕細作,一代代苗人在不斷向現代文明靠攏之餘,卻始終有着對本民族文化的樸素堅守,比如苗繡,比如苗舞。
與聲名鵲起的苗繡相比,海南苗舞長期囿於深山苗寨,似乎稍顯落寞。或許正是因為不受干擾,讓其至今仍保留着古樸、粗獷、富有原始的山野味道,一曲舞畢,讓人彷彿置身於苗寨的山野叢林間。

瓊中苗族舞蹈。 林學健 攝
起舞拜祭盤古開天闢地
追溯海南苗舞之起源,不得不提的是《盤皇舞》。討論《盤皇舞》,又必須先從海南苗族的來源與信仰説起。
據《海南省志·民族誌》記載,海南島的苗族是明代從廣西作為兵士被朝廷徵調而來,軍隊解散後落居海南,成為瓊島世居民族之一。專家考證發現,海南苗族所使用的語言與廣西各地瑤族的勉金方言非常接近,而探尋廣西瑤族歷史,會發現他們自古便尊崇“盤王”,即文獻中所稱的“盤瓠”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曉東經考據認為,海南苗族從廣西遷徙至瓊島後,將這種“盤王”文化也帶了過來,變異為“盤皇”,並由此衍生出《盤皇造萬物》《盤皇歌》《盤皇舞》等一系列神話傳説與歌舞文化。
“遠古時候,天地未分,好像一個大蛋……轟的一聲響,從大蛋裏跳出一個巨人來……這個頂天立地的巨人就是開天闢地的盤皇。”從海南苗族《盤皇造萬物》的神話傳説故事中可以發現,“盤皇”實際上就是中國民間神話中的盤古,因被海南苗族尊為祖先,故稱之為“皇”。
既為祖先盤皇而跳,便註定《盤皇舞》將充滿遠古祭祀的神祕色彩。
肩掛彩帶,手執綵帶兩端,上下襬動如老鷹展翅高飛,邊走邊舞出8字舞步,重複8次後,朝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個方位做出祈求姿勢。稍後,一位身穿龍袍、頭戴面具者大搖大擺地走到這些舞者中間,另有一持木劍者尾隨其後,對其進行嬉逗,其他舞者則分成2個小隊,交叉成8字,圍繞戴面具者、持木劍者環跳,並逐步縮小圈子,直至結束……
這是海南苗族《盤皇舞》省級傳承人、五指山市南聖鎮什供村村民陳秀興,在一場由政府組織的文藝匯演晚會上表演的《盤皇舞》。但他同時又坦言,這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《盤皇舞》。
“《盤皇舞》並不只是一種舞。”在一口氣列出功曹、招兵、請聖、招龍、鬥龍等18個步驟後,陳秀興介紹,其實每一個步驟都是一支舞,每一支舞都要跳上元舞、中元舞和下元舞,隨着鼓點的節奏變化,舞蹈的難度不斷增加,直到18支舞全部跳下來,才算是真正跳成了一整套《盤皇舞》。
每年農曆一月、六七月和十二月,海南苗族同胞在祭拜先祖時都要跳《盤皇舞》,表演者要不停地念經文、唱歌跳舞,經文是《盤皇經文》,歌唱的是《古言盤皇歌》,以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、安居樂業。一個村莊的慶典或祭祀活動,往往會帶動周邊幾個苗寨的同族人一起來載歌載舞。
“一整套《盤皇舞》跳完,至少需要7天7夜時間,現在我們在慶典或祭祀活動上,通常只跳其中3至7個支舞,但這也需要花上2、3天時間。”陳秀興説,在參加文藝匯演晚會等活動時,考慮到時間限制、舞台效果等因素,他們往往會從幾個舞蹈中抽出一些動作,組合編排成精簡版的《盤皇舞》。
這也意味着,真正原汁原味的海南苗族《盤皇舞》,普通人其實難得一見。
(編輯:陳德文)